怂出个怂样

文/德鲁伊

说个有趣的事儿,孩子高考完的时候,先去把头发烫了,哥哥女儿是去染了发。这几乎是高考完的标准流程,这样做的孩子还不少。

本不以为意,那天看到一句话:搜索“染发+任意一种潮色”,到处都是谨小慎微活了二三十年,却突然渴望改头换面的怂人。这一棍子打死一大片,我不赞同,那我光头蓄须,大概率因为我也是怂人?

这是个悲哀的事情,挺悖论的,你随了大流,默默无闻,湮没在同一的角色脸谱里,也挺怂的;哪天想改变了,稍微改变一下,仅仅是形象,还是被人定义为怂。怂成了宿命似的。江湖楞个大,谁不是怂人?

孩子们的烫发染发,该是一种宣泄和划句号,些微等同于撕书。换的不是形象,纯属换个心境,爆裂的事情还是要悠着,所以小小的肆意。有点怂,但不是很怂,起码在他们来讲不是怂。

怂么,常态,摸鱼算不算,摸鱼不打粮食肯定算吧。网上暗戳戳的骂,算不算,也算。那种跟人对骂,回家左思右想可以骂的更好的,也算怂。所以总体来讲,怂是常态,怂怂更健康。

当你接受你自己是个怂人的设定后,不管怎么着,还是需要努力活出个怂样吧。

与众不同和不敢与众不同。希望在死气沉沉的周遭里,跳脱而与众不同一次,却又害怕自己被群体孤立,或许是每个怂人的必然经历。没什么好办法解决,人总要生活。但蠢蠢欲动的小心思就彻底消亡么?那就寻找些更大的世界吧,让现在的周遭只是生活的一部分。在可以与众不同的地方与众不同,不要把与众不同当做抗争当下的小伎俩。

三观是用来认知的,不是用来界定的。你会发现现代人越来越割裂,习惯性的拿着三观、立场说事,却从来是拿着自己的结论去拼凑臆想的事实。如果你擅于如此,试着先否定自己的结论,或者寻找其他的内在逻辑,再不行,类似的话题你已经笃定某个结论,就不要再一次次的参与了。

人永远是第一位的。自诩理性的人很多,但理性到极端其实是另外的一种绝对感性。有句俗谚,“人与物,九毛九;人与人,一块一。”只要涉及到互动、服务、心态、情绪,一件事情人的因素就不可忽视。我们是怂人,做不到人格魅力的聚拢人群,起码不要因为自以为是、自顾自的做派,伤了自己。

远离那些不承认自己怂,但实际很怂的人。谁的朋友圈没有几个激昂文字、点论江山的人,国是头头是道的人。反之生活,正常的不能再正常,温顺的不能再温顺。认知层次论的拥趸们,总是把自己放在认知的最高层次,却在生活里自怨自艾,牢骚太盛。

丢掉幻想、放下包袱、开动机器。承认怂,是蛮痛苦的事情。年少轻狂还可以理解,到了成熟没点露脸的家底,还要承认自己很怂,心理关就过不去。但真承认了,反倒轻松了许多,幻想也没了,包袱也没了,看谁都顺眼。再开动机器,能产出什么产出什么,惬意。

某些时刻,是英雄是怂货,就在一念间。但绝大多数时间里,你就是个怂人。但怂人也是人不是,还得活出个怂样才是。

左岸记:很有意思的观点,很辩证,就像无用之用,少既多。做个怂人,可不是叫人摆烂,而是承认自己怂,就不会太自以为是,什么都看不惯,这样反而真能把事做实做好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