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

文/寻找

脑海中无数次想要放弃在生活中挣扎,但每当我看到办公室楼下老奶奶在垃圾桶翻捡着纸壳、水瓶时,又想着自己有什么资格去放弃。

不是对她们心生同情,而是由衷的尊敬。因为她们也许并不是因为生活所迫,掀不开锅而去做这些事,而是她们骨子里刻着一种中华传统美德——勤劳节俭。

她们或许是刚从农村过来,习惯了每日劳作,但在城市里找不到农村忙碌的感觉,看到垃圾桶里面的纸壳,水瓶,于是便开始收集,积少成多,勤俭节约已经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。

她们看不惯浪费,总想着将物尽其用,将一件东西用到极致,比如说他们会将淘米水用来浇花,洗菜水用来冲厕所,他们不习惯看着这白花花的水就这样哗哗地流着。她们甚至不能融入城市的生活,比方说不能理解,为什么一杯奶茶要将近二十元,她们更愿意喝自己摘的茶叶所泡出来的绿茶。

她们似乎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,一边是年轻人的肆意娱乐,每个月将自己的钱用个精光,而她们确实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,默默地存着自己微薄的养老钱。

比起年轻人想着“躺平”,她们只要没有身体不舒服,便会想方设法找点事情做,没办法让自己闲下来。就好像在立交桥下,有时看到一些老爷爷替人剪发,收个五块、十块的,他们可能是退休了,用这样的方式来打发时间,他们可能就是骨子里闲不住。

那时候的她们,吃过苦,挨过饿,见证了新中国最艰难的时代,他们从无到有,知道这个“有”来得有多么不易。不像今天大多数的我等,生下来便在一个相对和平、物质相对充足世界,如果说他们是从”0″到如今的100,那么我们便是从”50“到100。我们无法真实地处在以前没有饭吃,没有衣服穿,一家人共用一个牙刷,一条毛巾的环境,即使有这样的体验,我们心里也清楚,所有的一切都会在不久后结束,因为这些仅仅是体验,而不是真实的生活。

我很尊敬,那些受过苦如今仍然热爱生活,勤劳简朴的”老一代“。当时环境下塑造出的他们有着太多我们没有的优良品格。而我们,从一个”有“到一个”更有“的过程,物质的不匮乏,娱乐业的过于发达,知识、信息得到的过程过于容易,以及主流直播、媒体宣传的及时行乐,让我们更加坚信”今朝有酒今朝醉“”及时行乐“。而”乐“与”醉“经过沉淀最终还剩下些什么?如同读一本书,读完之后有无形成自己的思想、观点,还是跟随主流思想。就好像等红绿灯时,你是看着别人走,你便跟着走,还是看看红绿灯,确定是绿灯了再走。

各种新思想,我们是否真的学到了精髓,还是只是“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”?

当我们不断地去生产新思想,却把自己原来的“大西瓜”抛之脑后,我们又会剩下点什么呢?

左岸记:我们要反对的是铺张浪费,是过度消费,而理性消费和投资却是这个时代所必需,因为,只有好的消费市场才会有生产力的不断提升。老人家因为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,吃了很多苦,自然养成了勤俭的生活习惯;年轻人要做的是反哺他们,让他们感到安全,老有所依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