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处惹尘埃

文/关中人

何为尘埃?尘埃即客尘,客即不常住;尘指尘劳,烦恼的意思,烦恼即智慧。烦恼不常住,觉了即是智慧。

此话题即是尘埃,尘埃从何处来?从读者自性宝藏中生出。自性为什么会生出尘埃?因为自性能生万法,一尘埃何足挂齿。再问:为何此自性不生别的,但生此尘?因为缘起,当你看到作文的标题时,被吸引过来就是缘,到这里就是缘起,缘起就有事,此尘不是风,不是山,不是其他,唯是此尘。此尘因此缘生起,非外物强加,是你自己心动,生起这片尘埃。但还要明白,缘起空性,过后只做戏论,不可有挂碍。

此尘埃从讨论人生有没有意义开始。

这个话题可深可浅,适合闲聊,适合我今天无事的人打发时间,也适合读者的猎奇心。话题往浅出说好回答,往深出说不好回答。我们就来个深入浅出。

在论述之前,先堵住某些人的嘴,他们会说想这些不产粮食的问题有什么用?那您来错地方了,应该去加班挣钱。我借用简书里看到的一段话来说:“苏格拉底曾说过:‘未经审视的人生,是不值得过的’。他老人家是想表达:生活,不只是通过世俗的物质方式去度过,而是要透过理性,审视人的生命的终极需求,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。”我们毕竟是有高级智商的人,不能像猫狗那样过一生。

普遍来说认为人生有意义的人一般重视生命的质量,他们不荒废、不虚度,不苟且、不放纵自己的生活,他们的生命像一台发动起来的收割机,一旦启动了便不再犹豫,将自己的一生交个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业,包括信仰和宗教。

认为生命没有意义的人,认为人活着不需要想太多,想太多费脑子。吃好睡好身体健康自我感觉良好就是有质量的生命,尽管我以前也有这样的认识,但没读到此话时总忍不住会想起圈里的猪。我希望说生命没有意义的人从来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。而不是想过了,结论还是停留在寻求外界的机械简单的刺激阶段,这样的人浪费了人的天赋。生命没有意义,但可以赋予它意义。

还有第三类人,像我这样的。认为人生意义有和没有不重要,就是个称呼,实质是心在闹腾。有读者问:既然你认为人生意义有没有都一样,又何必拿出来讨论?因为我要借人生意义展开有和无的讨论,揭示人生究竟,让有悟性的读者思想不再迷茫。

在我的上一篇作文《我的一次思想旅行》已经提到了一个观点:有和没有是同一个体,但没有展开。本次我结合自己体会说的再深一些。

多数读者都读过豆豆写的《遥远的救世主》,没读过这本书也能在电视剧《天道》中了解十之八九,剧中丁元英接受芮小丹的表白之前,王庙村扶贫项目处于“无”相,丁元英虽有能力但还没有施展,处在“无”的状态,在接纳了芮小丹之后,芮小丹向丁元英要的“礼物”是王庙村扶贫,此事就有了从无到有转化的内因,当时在他身边聚集了芮小丹、叶晓明、冯世杰、刘冰、欧阳雪等人,丁元英有点石成金的本事,通过他们之间的关系和音响联系起来,扶贫项目便从“无”转为“有”。

“扶贫项目”在丁元英未见到芮小丹之前不是真“无”,不是什么都没有。是处于“涅槃”状态,但在芮小丹真正介入丁元英生活之后,这个处于涅槃状态的“真如”被搅动了,将内外因合在一起,“扶贫项目”就此诞生。从无到有的孕育过程书里写的很详细,我不多说,读者要体会期间从形而上“无”到形而下“有”的变化、相上的区别。

功夫巨星李小龙不仅是一位出名的武术家,还是一位有悟性的哲学家。他找到了武术与阴阳太极八卦之间的联系:搏击的双方“眼睛”都长在了对方的心里,攻击方在出拳之后状态由阳转阴,搏击的本质就是阴阳互动。阴阳学说也可以用来解释无与有的关系:“无”是“有”的抽象,“有”是“无”的作用,“无”控制“有”,“有”表达“无”,是“无”的延伸。通过“有”可观察“无”。“无”是“有”的体,“有”是“无”的用。在李小龙的电影《龙争虎斗》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:你面前的敌人是个假象,如同镜子里的影子,真正的敌人就藏在影子背后。我能通过“有”(这个影子)观察“无”,相信其他人也可以。

不理解的读者会刁难:你认为有和没有是一体,没吃即是吃了,你成仙了!这么理解就黑白不分了。我说冰即是水,是从原子角度说的,在物理层上冰和水是有区别的,使用时自带语境要注意区分。如同烦恼即智慧,二者都是自性所生,但觉前烦恼是痛苦,觉后智慧是自在。又如同在梦里被狗咬,梦醒后却无伤痛。我们修行,要明心见性,就是要从梦中醒来,将烦恼转为智慧,降低或者消除生活的痛苦。

有和无是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化过程,将整个过程设为一体,有和无就是两端,其转化过程就是道的运化,也是自性生万法的一种呈现,是智慧的呈现。智慧生有无,如同道生阴阳。虽同出一体,但阴阳两面是有差别的。一块豆腐一刀切下去一分二,未下刀时是豆腐,下刀后还是豆腐,但缘起就有事发生,事件发生改变了关注的环境:切开的两块豆腐大小和形状各异,小的说成大的买家就不同意。理解有无,要像买豆腐一样清楚。

通过以上论述,读者已经理解了我说的有和无是同一体在不同环境显出的相,互为依托,互相表征。为了体会无,要观察有,同样为了更好了解有,就要站到无的一边,人生意义也是如此。如果这么说还是抽象,举个例子:小区没有封闭前,我虽有自由但没有深刻体会。一早起来接到封闭小区命令,出不去了,开始担心馒头和面条了,打算今天买的排骨,更是不可能了。人在生病之后才能深刻体会健康有多好,老子说吾有三宝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懂得守弱,因为弱才有施展空间,处弱能领会强,控制强。

我们知道了有和无是一个东西,改变了认知,就不会纠结在一时的得失的矛盾中。得失就像拍打在身上的浪花,无论怎么折腾都没离开我们所在的浴池,生活质量也不会因一时得失影响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直是个悖论,认可了有无一体的道理,知道鸡就是蛋,只有转化条件,没有先后。同样可以解释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的道理。

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思想,知道它的存在,有时甚至以为我即思想,但思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?思想是我吗,思想是无吗?这个问题不解释清楚,认识自我就会迷糊。比思想更小的单位称做念头,我们稍不留意就会将念头同我混为一起,除非能觉察到自己起心动念了。觉察到自己起心动念就是觉。

起心动念提到“心”和“念”,“心”和“念”是什么关系呢?“心”产生“念”,心不易觉察,但“念”能被觉察。在凡夫看来“心”与“念”就像有和无的关系一样,觉得二者是一个东西。但明心见性的人不这样认为,所谓明心就是发明此“心”,认识此“心”不是身体,不是器官,不是思想,不是念头,否定了所有能想到的,言语道断,剩下的那个即是自性,所以说见性。

将念有逻辑地串联起来就是思想,念和思想都是心的相,心是自性,能生万物,《华严经》里说:三界唯心万法唯识。心在不同境界的人看来感念不同,心在开悟的人看来是清净自性,凡夫认为就是那个会思考能感受到世界存在的”我”。识在菩萨看来是如来藏或阿赖耶识,在凡夫看来就是认知、知识。

在菩萨看来处在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决定于自性受污染的程度,就像前面从无到有的举例一样,因缘具备就生出了与之相应的“身体”,自性受到污染,就生在相应的世界。佛无心,不住界,但可以往来三界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,在凡夫看来世界就是心里认为的那样,人不可能理解认知之外的事物。凡夫是众生里的一类人,但众生有上中下等智慧差异,与佛同体,佛的知见与能力多少具备一些,所以作为众生的我有如此认知。

思想是“心”的活动轨迹,研究“心”要靠观察念头和思想,同样认识思想也要研究“心”为何物。

心有聚集,生起之意,唯识论将心分为八识,分别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阿赖耶识以及末那识。也就是说心为和合物,没有自性。在佛教论述中圣者无我,但凡夫(我们普通人)将这个和合物认为是我,佛教称我执。仔细分析头发不是我,手臂不是我,眼睛耳朵也不是,因为这些器官坏了我们还有生命,有思想,于是多数凡夫认为哪个身体里会思考,能认知东西的一物为我,俗称为心。唯识论认为:末那识(七识)具有恒审思量之意,将阿赖耶识(八识)执持为我,与其他六识合在一起,成为能思量有态度现在的我。

阿赖耶识不是我,是缘起物,缘起便不是常,真我是那个永远能感知自己在做事的觉,也称真如、自性,常住不会离开,觉如人手,有拿有放,运用自如才正常,握着不放就是病。无住才是真心,如同镜面应物,来时不论多少立刻影像,去时即刻消失。不能消失有粘连便是假心,是记挂。凡夫将此认做心,心认错了做事便颠倒。无我才见真我,真佛无我,开悟的人也无我。

我常用四关照关照自己,证实此论不假。四观照是:观身不净,观心无常,观受是苦,观法无我。

观身不净:指阿赖耶识的种子被污染不清净,被困在欲界。

观我无常:有人说我一直在啊,且清醒着呢。这里的我即是世俗我执,前文说过,末那识执取八识种子(个人对外界的态度,条件成熟时从潜意识转为显意识,即念头)为我,此时你认为“我”在读书,门铃响起,起身去开门。这期间“我”念头的改变是不自觉的,也就是说“我”永远在不知不觉地生灭。我永远不知道此时的念头何时结束,也不知道下一个念头是什么,何时会升起,这与轮回何其相似。这便是无常,佛教认为人死后进入轮回,我在活着的时候已体会到什么是轮回:一个念头就是一个轮回!

观受是苦:开始我还反驳,也有乐的时候啊!但逐渐感受到苦多乐少,因为欲望多啊。

观法无我:法指世界,金刚经云: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。不但有为法,我观无为法也不存在,所有法都依托条件存在,条件不具备了就不在了。缘起皆空性。

阿赖耶识不好解释,没有佛学基础的人在这里读不懂关于“心”和“我”的关系论述。换个角度:我晚上出去锻炼时衣服穿比较薄,时常会感到小腿外侧像被火烤着,是受凉引起的神经感应病变。阿赖耶识就是不净的如来藏,所谓不净就是被习气和嶪污染了,类似这种神经病变,由于某些原因引了起错误认知,并将这种认知以种子(记忆)的形式存储在个人的潜意识里。当条件成熟时,从潜意识上升到显意识,左右我们的生活。但也不是所有种子识都是错误认知,也有正确的,比如我知道自己此时有习气,也知道自己说的并非真理。佛的一切认知都是正见,佛的阿赖耶识也叫如来藏。

既然我与法皆空,本来无一物,那么我是谁?我是假名,如果世界除我之外再无其他,我就不能感知世界,所以佛不住界。尽管有我,但没有我境就是空无一物,像无和有不能独立存在一样,自性无名,无名不可将故假名“自性”。所谓道、佛、自性、真如这些概念也是圣者给众生指月伸出的的手指,正确认识这个所谓的“我”或者“心”安立的假名。

没有我境空无一物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死空,像前面说过“无”和“有”,“无”不是真无,是丁元英认识芮小丹以前玩庙村扶贫项目的“无”。“无”能生“有”,同样“有”也可转“无”。敲字是“有”,敲完字就是“无”,“有”转到“无“是为了生另一个“有”,犹如手的作用,手拿东西是“有”,空手是“无”,自性犹如手空着的状态,手可拿万物,自性可生万物。

我参考坛经姑且称那个能生成世界的东西的为自性,自性生出了有和无,好与坏,美与丑…生成了世界。禅宗有句:拈一根草,即丈六金身。即开悟后看遍法界无不是自性所幻化。那么我们自身当然也是自性所化,我与世界既是同一物,我能通过观察自身体会到世界的形成呢?有些能做到,有些被业力所障无法知晓,这便是佛与众生的区别。楞严经中佛对宇宙起源做了论述:起于一念无明,明觉生罔。既然众生本来是佛,那又如何成为众生的?这个佛在圆觉经里说的含蓄,他说如同人在舟中看到的是两岸的山在移动,而不是舟在河流中滑行,在菩萨看来,所谓众生不存在。也就是说在佛菩萨看来没有众生,我们都是沉睡中的佛。

既然佛已经告诉我们在梦里,我们是否能从梦里醒来?这样想就已经醒了。但梦里的记忆和影响没有除去,这便是习气和嶪力,如同已建好的城市和养成的习惯,短世间难以除去,禅宗将明心见性后的此段修习称为牧牛,思想是牛,监督思想的那个就是牧童。牧牛就是监督自己的思想,不要被习气和嶪力带跑了。

掌握了以上认知,读者应该已明白常说的命运到底是否存在,人能否逃过自己的命?像《遥远的救世主》里开示的一样,救世主就是自己,命由自己的行为把控。《了凡四训》里说的很明白,袁辽凡开始信命,前20年都如同他老师预言的那般发生了,后来他遇到了一位高僧,开始改命,他的命运就逐渐脱离了那位老师的预言,后来不但有儿子,还延了寿命。

饶了一大圈,再回到本文开头,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?有没有意义已经不重要,重要的是有的读者已经对人生、生命,命运、世界这些抽象的内容有了清醒的认知。这些都是人活在世上要知道的大事,不然枉做一世人。这些的确不能当饭吃,但除了吃饭,人活着还要满足精神需求,在物质极端丰富的今天,有思想的人更关注精神,如何做到精神不内耗,思想不迷茫,不被鸡和蛋这样无聊的问题折磨,不被时空困扰依然成为当下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说到人生大事,忽然想起《坛经》里的一则公案:“(永嘉玄)觉遂同策来参,绕师三匝,振锡而立。师曰:‘夫沙门者,具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,大德自何方而来,生大我慢?’觉曰:‘生死事大,无常迅速。’师曰:‘何不体取无生,了无速乎?’曰:‘体即无生,了本无速。’师曰:‘如是如是。’玄觉方具威仪礼拜,须臾告辞。师曰:‘返太速乎?’曰:‘本自非动,岂有速耶?’师曰:‘谁知非动?’曰:‘仁者自生分别。’师曰:‘汝甚得无生之意。’曰:‘无生岂有意耶?’师曰:‘无意谁当分别?’曰:‘分别亦非意。’师曰:‘善哉!少留一宿。’时谓一宿觉。”

读者如参透了这个公案,则生死已了,人生大事已了。这里不可能让每位读者都明白,写出来只为提起,后面的事还是要读者自己去证悟,若有些许所得也不枉我老婆心切。

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,前文说不好回答,是因为回答者要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,透彻地认识自己,认识自己也就认识了宇宙,对世界了悟。现在可以回答了:人生意义就是认识自己,做回原来的自己。说好回答,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,不接受反驳。不认识自己就会如此回答。众生难度也就出现在这里,我执严重,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。

如果有人从来没接触过人生意义这个命题,也没考虑过,对他来说人生没意义,因为一切改变皆因缘起,缘起来自心动。人的所有问题都是自己带来的。因为要生活,要认识自己,不得不展开自性,在世间演绎,自问自答,通过复杂的人生认识自己,通过万法求证。自身存在便是意义,便是解脱,但并非人人能深刻认识,能深究真相,像释迦摩尼那样求证,最终获得解脱的更少。

有人说心动源自风动,但风动心亦可不动。心不动则境不变,世界不变。王阳明说: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你同归于寂,看花时花在眼前。虽说外界也有变化,但影响到我们情绪的条件从心动开始,从究竟来说心物一元,如无和有的关系。心动便是缘起,便是尘埃。本来无一物,心动生起世间。再次验证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。

说深说浅,纵使天花乱坠,终是一人之言,或许说我的世界观更合适。我知道免不了犯些错误,受限于篇幅和精力,佛教用语没有解释,带着疑问自己弄懂也是收益更多。自性不住寂寞,又做了一次思想旅行。一切唯心造,都是自己和自己玩,每个人都是孤独的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一切皆戏论。

左岸记:叮咚!烦恼来了!提醒自己,每一次烦恼就是一次智慧提升的机会。我们当心生烦恼时,会向外寻求解决的办法,然实无有一法可得,只有回到自性本心,才是止息。这篇文章有此难吧,对我,就多读了几遍,依然一知半解,想有高人,能多多明示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